Sony A7C 二代 特有功能
创意外观
创意外观(creative look)是索尼提供的色调功能。使用的方式:
- 通过相机的设置可以直出时固定选择一种创意外观;
- 也可以先保存为RAW格式,后期时使用索尼的后期软件「Image Edge」 切换为不同的创意外观。
常用的创意外观有8种:
- ST:标准风格(Standard)。保留一点对比度,但是不多。
- PT:肖像风格(Portrait)。对比度偏低,对人像的红橙色调有明显调整, 显得人物肤色偏红。
- NT:自然风格(Nature)。对比度比ST(标准风格)更加柔和, 宽容度更高,饱和度更低。略微发灰,很难拍得鲜艳,有种淡雅的感觉。
- VV1:高饱和风格一。在ST(标准风格)的基础上加强高光与阴影的对比。
- VV2:高饱和风格二。在ST(标准风格)的基础上大幅提升色彩的明度。 比VV1更加锐利且明亮。
- FL:胶卷风格(Film)。追求胶卷的高对比度并且低饱和的风格。但是对曝光很敏感, 很容易过曝。建议在ST(标准风格)的基础上降低0.5档曝光。蓝色偏青,绿色偏深, 橙色黄色偏淡且色想偏黄。最适合有蓝绿二种颜色的场景,拍摄街道有纪录片的风格。 如果要用来拍人像,推荐微调:降低对比度,压暗高光,提亮阴影,最后降低锐度。 这样直出人像的效果也很好,有电影的效果。
- IN:偏向低饱和并且大量使用褪色,图片的阴影和暗部会有明显的提亮, 类似提升暗部曲线。在阳光充足时这种「高级灰」会有明亮的感觉; 但是在弱光时发灰的感觉会更明显。饱和度和对比度都偏低,黄色与橙色偏深, 绿色偏黄,画面偏暖。用来拍人像不适合用糖水片风格, 适合拍时尚风格或是带有情绪风格的人像。因为红色偏淡且色相偏橙, 女性模特的唇色可能需要画得偏深一些。拍人像时对光线要求比较高, 要在光线充足的地方,最好再加点曝光。
- SH:闪亮风格。明显高光部分降低清晰度,起到柔化的效果。比较适合新人拍人像。 但是暗部容易发灰,推荐适当增加对比度并把褪色减少。
- BW:黑白单色调的照片。
- SE:褐色单色调的照片。
录像配置:图片配置(Picture Profile)
RAW文件信息最全,方便后期,但是文件实在太大。不是特殊工作要求, 一般为了节约存储空间都会选择压缩。但是非RAW会丢失信息, 所以拍照时如果有问题后期很难修回来。
所以图片配置PP值(Picture Profile)就是为了压缩信息时能有更精确地调整, 保存下所需要的图像。可配置的内容有:
- 黑色等级
- 伽玛
- 黑伽玛
- 膝点
-
色彩模式
- S-Gamut3.Cine
- 饱和度
- 色彩相位
- 色彩浓度
- 细节
更高端的相机里还有「色彩校正」和「色彩矩阵」等设置。
伽玛
伽玛是是指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关系。 过去CRT显示器的函数图像并不是直线,所以要指定函数曲线。 后来的LCD等显示器都使用CRT显示器的函数曲线。
相机也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gamma曲线来记录光比,解决过曝问题。比如:
佳能的「C-Log」:
松下的「V-Log」:
索尼的「S-Log」:
还有的gamma曲线是为了实现不同的影调,比如「Cine」和「S-Sinetone」。
还有些是标准的Gamma曲线,比如「HLG」和「709」:
- Movie:视频直出时默认值
- Still:照片直出时默认值
-
Cine:具有柔和色调和平滑的层次,可以直出使用。
- Cine1:柔化暗部对比,强调亮部层次,呈现柔和的色调。ISO起始值80。 最大亮度输出109%(IRE)
- Cine2:类似Cine1。ISO起始值64。最大亮度输出为100%(IRE)
- Cine3:类似Cine1。但更强化亮部和阴影的反差, 并增强黑色的层次变化.ISO起始值:100。
- Cine4:阴影的对比度比Cine3更强。ISO起始值:125。
- ITU 709:709标准伽玛。(ITU709 - ITU709(800%))
- S-CineTone:电影风格。基于709伽玛开发的,动态范畴不宽,不适合工作后期, 但可用于VLOG直出。
-
HLG:制作HDR视频的标准伽玛曲线。有宽广的动态范围的色彩空间。
HLG的ISO起始比S-Log低一些,曝光上容易控制,后期调色也简单一些。
- HLG1:ISO起始64;噪点水平:低;动态范围:差;视频输出水平:87%。
- HLG2:ISO起始100;噪点水平:中;动态范围:中;视频输出水平:94%
- HLG3:ISO起始125;噪点水平:高;动态范围:好;视频输出水平:100%
- HLG:其实就是HLG3。 HLG1推荐在较暗光线中使用,获得较好的噪点表现。 HLG2推荐在中午光线中使用,获得较好的平衡。 HLG3推荐在明亮光线中使用,获得较好的动态范围。 但实际应用中噪点区别没有想像中的大,HLG3的动态范围却大得明显。 所以一般可以无脑HLG3。
-
S-Log:为了后期调色专用的伽玛,在索尼相机上有最宽广的动态范围。
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到曝光,反而效果会更差。
- S-Log1:已经淘汰了,没有人用了。
- S-Log2:偏向于还原物体本来的颜色。
- S-Log3:比S-Log2了1.5档的记录信息,在18度灰和暗部表现比S-Log2更好。 偏向胶片风格。有人说S-Log3噪点更多,其实是错觉。 因为暗部信息更多看起来好像口述点多, 如果后期时把暗部压下去会发现噪点是一样的。
如果使用HLG和S-Log时觉得画面发灰,可以打开「伽玛显示辅助」。 并把「伽玛显示辅助类型」设置为自动。
Gamma配合正确的曝光非常重要。所以测光一定要准。测光模式有: 多重测光、中心测光、点测光、平均测光、强光测光
多重测光把画面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测光。基本上95%的场景都适用:
其他模式很少用到。
如果光线区分过大的逆光场景,比如日落或是人物剪影。 就要用强光测光或是点测光。防止高光信息过曝丢失:
中心测光用于主体在画面中心时保证主体曝光正确。
平均测光用于对称式构图:
当一个场景中同时有高光、阴影、中间调、无光黑色时,如何选择正确的曝光:
这时要结合直方图来评估:
保证直方图中不要有显示欠曝,不然暗部细节的丢失后期也救不回来。
一般推荐的曝光范围是正常曝光加1档到2档。
为了防止过曝丢失高光细节,可以打开斑马线显示,单位是IRE。
它把亮度信号均匀的划分为100份。0代表纯黑色,0~10代表黑色,10~30代表阴影, 30~70表示中间调, 70~90代表高光,90~100代表白色,100代表纯白色。
但实际上,在后期调色时,为了色调自然,它们的区域都会扩展一些。 井且你会发现相机可设置政斑马线为100及A上的数值, 可理解为现在的数码相机可以保留100以上的高光信息,井在后期还原, 不同伽玛会有区别。
在相机设置「斑马线水平」中,设置两个自定义的检测项目C1和C2:
- C1:标准+范围,59,正负2。这样显示斑马线的地方就是正好过曝2档的区域。
- C2:下限,93+。这样出现斑马线的地方就是过曝的地方。
网上别人测试的几种常用Gamma的最佳曝光范围:
黑色等级
一般是用不到的,因为调整以后只会让整个画面发灰。 一般应用的场景是多机位播新闻或是转播活动时,多台不同的设备统一黑色灰度用的。
黑伽玛
是用来校正低亮度区域伽玛的。范围有宽、中、窄三个可选择。等级有正负各7个可调整。
增加黑伽玛在不改变曝光的情况下增加暗部细节,但是直觉上噪点好像没有变多, 只是噪点颜色更明显;降低黑伽玛会让暗部更纯净,但丢失的细节后期是找不回来的。
膝点
控制高光不要过曝的参数。
很多网友都说这个功能作用不大,
色彩模式(也叫色彩空间)
色域代表了一种色彩空间,但色彩空间不一定是色域。
具体选择就跟着Gamma的场景来:
- Cine伽玛下就选择Cinema色域。
- S-Cinetone伽玛下就选择S-Cinetone色域。
-
S-Log和HLG就选择广色域。
- HLG配合BT2020
- S-Log配合S-Gamut、S-Gamut3、S-Gamut3.cine。 但是这三个色域索尼只实现了阉割版,也没有说明具体阉割了多少。
色彩饱和度
色彩的深度(亮度)向「红R、绿G、蓝B、青C、品红M、黄Y」颜色偏移正负7:
色彩浓度
色彩的深度(亮度)向「红R、绿G、蓝B、青C、品红M、黄Y」颜色偏移正负7。
细节
「细节等级」类似锐化和清晰度。缺点是会把透明的材料的透明效果变差(其实不用操心,不明显),
也会强化人脸上的皱纹和毛孔(后期可以磨皮和柔化)。推荐使用+7
「细节调整」项目有:
- 模式:默认自动。改为手动才能让以下的五项参数生效。
- V/H平衡:增加和减少值会调整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细节。推荐使用默认。
- B/W平衡:类型1和2锐化暗部细节,类型4和5锐化亮部细节。推荐使用默认。
- 限制:0限制暗部细节,7限制亮部细节。
- Crispening:数值越大边缘越清晰。网友反映开了还不如不开,所以不要开。
-
高亮细节:增加和恢复更多高光区域的细节。推荐使用
4
总结:常用场景
应该能覆盖95%的场景了: